中医中药百科网【官网】

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关于我们|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 菌藻类中药

茯苓

  • 中医中药百科网 www.zyzybk.com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6-02 16:56:13
  • 来源:中医中药百科网

茯苓为常用中药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

茯苓

别名:茯灵。

来源: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。野生者多寄生于赤松或生真马尾松的根部。大量商品均匀人工栽培,寄生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马尾松的枝干。地上无菌苗。

产地:主产于云南省的丽江、兰坪、维西、剑川、楚雄。安徽省的金寨、霍山、岳西、太湖。湖北省的英山、罗田、麻城。河南省的商城、固始、新县。广西自治区的梧州地区。此外浙江、广东、湖南、江苏、福建、江西均有生产。华北、西北、东北等地亦有分布。

性状鉴别:市售商品分个苓(皮苓)、白苓片、白苓块、赤苓块、茯神块、白碎块、赤碎块、茯神木、茯苓皮,分别叙述如下:

个茯苓:(皮苓)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,大小不一,重量由数克至数公斤不等。表面棕色至棕黑色。外皮薄而粗糙,有明显的皱纹或凹沟。体质坚重。不易破碎。断面不平坦,呈颗粒状显棱角。有的具裂隙,或中间有松根通过。断面周边淡棕色,内部白色,个别也有淡棕色者。质细腻,气无淡味,嚼之粘牙。

以云南野生品质最好,又名云苓,体质坚重外皮坚皱,棕黑发亮,断面牙白色,坚结细腻,嚼之粘牙力强。

白苓片:为个苓去净外皮,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成的薄片,厚约一毫米,平面长宽均在三厘米以上,(带赤色者称赤苓片)。

白苓块:为个苓上净外皮,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民的较厚扁平方块,厚约3~4毫米,长宽约3~4厘米,边沿切不成方形的长宽在1.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内。

赤苓块:形状与白苓块相同唯苓肉颜色带有赤色或黄色。

茯神块:形状与白苓块相同,不分颜色,唯每块上面必须含有细松根一段,松根直径最粗不超过1.5厘米,厚度和苓块相同,木质轻松泡朽。

白碎块:为加工白苓片,白苓块时剩下的边角碎块,呈碎块状,颜色白净。

赤碎苓:形状与白碎苓相同,唯颜色多带赤黄。

茯神木:为外围生过茯苓的较粗的松根,长短不一,一般约在30厘米为下,直径约2.5厘米以下,多弯不直,似朽木,黄棕黄或褐色,质轻松而不显树皮层,外围必须带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。

茯苓皮:为生产苓片,苓块时剖下的外皮,呈薄片块状,大小不一,表皮棕色,内壁附有赤白色苓肉,质柔软。

主要成分:含茯苓糖、茯苓酸、蛋白质、脂肪、卵磷脂、组胺酸、胆硷、麦角甾醇和钾盐等。

功效与作用:1、利尿。动物实验证实有利尿作用,但不及木通、猪苓。

2、滋养。中医认为茯苓有补性,能健脾补中,可能与其所含营养物质的作用有关。

3、镇静。茯苓的镇静作用虽不及茯神,这仍可用于镇静安神。

炮制:生用。

性味:甘、平。

归经:入心、脾、胃、肺、肾经。

功能:利水渗湿,益脾宁心。

主治:气虚劳伤,水肿,痰饮,呕吐,腹泻,遗精,热淋,惊悸,健忘等症。

临床应用:1、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,取其有利尿作用。治疗一般的水肿胀满,对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虚弱的较适宜,可配泽泻、猪苓加强利尿作用。兼有阳虚表现者,再加配桂枝或肉桂以通阳(即旺盛血液循环功能。凡在利水剂中加入桂枝或肉桂,都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而加强利尿,也就是所谓“行气化水”、“气行水行”的意思),方如五苓散,适宜程度较轻的水肿。实验证明五苓散有较强的种尿作用,能使排出的尿量增加112%

2、用于治疗痰饮。前人的经验是“痰饮必用茯苓”。取其有利尿和补益脾胃作用。一般可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。痰饮在胃(上腹胀满、胃部有振水音、呕吐清水痰涎,如慢性胃炎),则加半夏、生姜,或用茯苓饮;痰饮在肺(咳嗽、痰多沫、呼吸不畅,如慢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),则加配陈皮、半夏、川贝。

3、用于健脾化湿,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,上腹胀满,食欲减少,以及脾虚泄泻等。其作用一是滋养调中;二是利尿渗湿,肠道水分因而减少,使稀溏的大便变稠。凡胃阳虚(约相当于消化功能不足)者,都可用茯苓,但需配党参,也就是前人经验所说“茯苓能通胃阳”、“胃阳虚者,参茯必进”。总之,平素有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食后或吐或泻,都可用茯苓,并配其它健脾理气药,方如参苓白术散。如属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,则配苍术,银花。

4、用于镇静安神。凡有惊悸、失眠,可用茯苓配酸枣仁、远志、柏子仁、五味子等,如补心丹(成药)。

用量:用于健脾益胃或一般利尿渗湿者,9~18g;如湿重有显著浮肿,用量可加大至30~45g。最大量使用至60~90g,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。

处方举例:1、五苓散(《伤寒论》):茯苓18g,猪苓9g,泽泻6g,白术9g,桂枝6g,水煎服。

2、茯苓饮(《外台秘要》):茯苓9g,白术9g,党参6g,生姜4.5g,枳实6g,陈皮4.5g,水煎服。

3、参苓白术散(《局方》):党参12g,茯苓9g,白术9g,陈皮4.5g,莲肉9g,淮山药12g,苡米9g,扁豆9g,春砂仁3g,甘草3g,水煎服。

注:1、茯苓皮。功能不消肿,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。

其性味与茯苓相同,但专于利尿,无补性。常用于治疗较症水肿(如病后体弱所见的面目和四肢肿满),代表方为五皮散(《中藏经》)。处方:茯苓皮15g,大腹皮9g,桑白皮9g,生姜皮6g,陈皮6g,水煎服。注意:如用带皮茯苓,处方上应写“带皮苓”。带皮苓为利水作用为主,健脾作用较次,用于治一般不肿而稍重者。

2、茯神。功能宁心安神,多用于治心宁,惊悸健忘。

其性味与茯苓相同,但长于镇静安神。动物实验已证实茯神有中等程度镇静作用,但不及酸枣仁,临床两者常配伍同用,方如养心汤。处方:茯神9g,茯苓9g,黄芪15g,当归9g,川芎4.5g,法半夏6g,柏子仁6g,远志3g,党参9g,肉桂末3g(冲),炙甘草6g,水煎服。

3、茯神木。治诸筋挛缩,痹痛,中风口眼斜,心悸健忘。

4、茯苓。茯神拌朱砂使用,称朱茯苓,朱茯神,用以增加镇心安神的功能。但朱砂不溶于水,应改为冲服为宜。

赤茯苓:性味与白茯苓相同,但补性较差,故补剂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。赤茯苓主要作用为清利湿热,故五淋汤用之配赤芍、栀子等治热淋、血淋(例如表现有热象和血尿的急性尿道炎、膀胱炎,泌尿系结石)。

处方:赤茯苓12g,栀子9g,萆薢6g,甘草梢6g,当归9g,白芍12g,水煎服。


更多古今名医

郑钦安

郑寿全,字钦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..[详细]

更多古今名医

郑钦安

郑寿全,字钦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..[详细]

更多焦点热文

冬虫夏草

冬虫夏草为较常用中药。始载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别名:虫草..[详细]

健康养生